村网通总站 王子店村 hbwzdc.nync.com 欢迎您!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整个社会风气的构成元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如果每一个家庭都有好的家风,那么我们的“小家”就会带动“大家”、“一家”就会带动“百家”,我们国家、我们社会就会夯实构建和谐、奔赴小康的重要基点。
燕山深处,干沟乡干沟村,有这样一户十分普通的人家,却是村民们羡慕的对象,这种羡慕,并非因为这家房子多漂亮、存款多可观,而是源自“坐镇”家中的主妇,提起这位大嫂,邻里乡亲无人不佩服,无人不夸赞……
这位大嫂叫刘翠英,今年49岁。作为一名农家主妇,她这一生的确很“平凡”,就只是守家过日子,但她这一生又不平凡:尽心竭力侍奉瘫痪卧床的婆婆33年,更在丈夫患病、公爹年老的困境下,以柔弱之身支撑起这个家,并把两个孩子培养成人……个中辛劳艰难,自不待言,但她一直认为自己过得很幸福,也正是这份朴实、善良与柔韧,完美地向我们诠释了什么是“孝”、什么是“爱”,也正是这份坚持,带动了一方美德之风。
记者于近日拜访了这位十里八村有口皆碑的孝顺媳妇——刘翠英。
时值初冬,三面环山的干沟村,在暖阳的照射下,安谧得犹如一位慈祥的老人。
记者首先联系到了线索提供者——该村妇代会主任郑克云,郑大姐已经年近花甲,朴实而干练,她一边走,一边对记者说:“刘翠英这孩子那是打着灯笼也难找,老杜家那是积了几辈德,娶到这么个好媳妇!”
刘翠英的家离村部也就二三分钟的路,还没等郑大姐夸完,“目的地”已在眼前。这是一间锃光瓦亮的瓷砖瓦房,大门开着,院落方正干净。随着郑大姐一声响亮的“刘翠英在家吗”,一个中等个、短头发、穿着朴素的女人从屋子里走了出来。
“这是上边来的记者,来采访你!”郑大姐人爽快,介绍也利落。刘翠英一听,那因长期在外暴晒而留下“高原红”的脸,又增添了一丝绯色,羞怯地说:“我一个普通老百姓有啥好采访的?”
被刘翠英迎进屋里,记者见到了她的公爹杜铁财。老人正在最温暖的炕头躺着,白晰的面颊上新刮的胡茬和脸上的皱纹,掩盖不住岁月的痕迹。老人盖的被子和身下的床单,都洗得干干净净,身旁放着药瓶,晾着一杯热水,腾腾热气,让这房间更显温馨……
老人听力和视力都不太好,在郑大姐“大嗓门”的帮助下,得知记者的来意,老人纵横的褶皱里笑容氤氲开来:“难为我儿媳妇了,自打嫁到我们老杜家就没享过福,每天跟个丫鬟似的里里外外忙个没完没了!”
老人指着旁边的水,告诉记者,他今年已经88岁了,上了岁数,高血压、糖尿病等都全了,每天得吃多种药物维持,而他吃的每顿药,儿媳妇都按医嘱数好,再倒好水、试过水温,才端给自己。儿媳妇不但不嫌烦,还不嫌自己脏,以前,自己能动的时候,经常犯糊涂,把喝剩的水又倒回暖壶,可儿媳从来不嫌弃,照样咕咚咕咚喝!
听到这儿,刘翠英一面安抚老人,一面笑着说:“儿不嫌母丑,当儿女的哪能嫌爹妈脏呢!”
最让老人难为情的是,自己下不了床,连大小便都得儿媳帮着打扫。“在咱们农村,谁家要是有炕吃炕拉的老人,那屋里一般都没法呆,”郑大姐一面指着老人的行李,一面对记者感慨,“你再看人家,被褥多干净,屋里啥异味也没有。”
“伟大毛主席说过,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郑大姐不愧是村妇代会主任,说起话来一套一套的,“侍奉公公不说,毕竟就这几年老人家才不能自理,当初翠英侍奉婆婆那才叫不易,一伺候就是30多年,而且30多年,一如既往地对老人好,这可不是谁都能做到的……”
提起婆婆,刘翠英叹了口气:“我妈也是个可怜的人,活着没少遭罪!”
就在刘翠英、郑克云大姐和杜铁财老人三者的讲述中,记者了解到,刘翠英嫁过来之前,婆婆就已经卧床不起,家里住的也是老房子。刘翠英的丈夫杜振华,当年也是个仪表堂堂的小伙子,人品好更是众所周知,但当地的姑娘都“怵”于他的家境不愿嫁给他。刘翠英娘家在“隔壁”村,区划上已归属辽宁省,她“待字闺中”时,就是公认的心灵手巧、心地善良。后来经人介绍,她与杜振华“跨省”相识了。杜振华相中了刘翠英,又担心她不同意,当时只说母亲的病是暂时性的,即便这样,刘翠英的亲友仍然怕她将来吃苦,极力反对他们恋爱结婚。但就像刘翠英自己所说“缘份都是上天注定好的”,她还真是一心认定了这个男人,最终还是毅然嫁到杜家。
天生勤快善良的刘翠英,新婚第二天就脱下红嫁衣,换上旧衣裳,开始动手屋里屋外地打扫、清洗,并主动接过公公的一项很重要的“活计”——为婆婆端屎端尿。
从此,刘翠英的主妇生活开始了,每天料理家务、下厨上灶、伺候婆婆,难得几分清闲。特别是婆婆这种病情,刘翠英更不敢远离,能少出门就少出门。无法下地帮丈夫干农活儿,就抽空在院子里打理菜园,种上时令蔬菜,一年四季,一家人总有吃不完的菜。
在知情人看来,刘翠英最难之处,便在侍奉婆婆一事上;而刘翠英最难能可贵之处,也在侍奉婆婆一事上。杜铁财老人介绍:
“我那口子,可真是不好伺候,别看自己不会动,吃的用的都比较挑,还爱发脾气,可我们家翠英,从来没叫过一句苦,也没说过一句烦!”
原来,刘翠英的婆婆心性要强,又曾读过书,有文化,生活上本就不肯像普通农家妇女一样“将就”,患病之后,各种“讲究”也丝毫不减:每餐必须吃炖烂的熟菜,煎鸡蛋务必放水,烙饼必须用小米粥的米汤和面,饺子一定得薄皮大馅……对此,刘翠英都坚决“照办”,想方设法让婆婆吃得“顺口”;婆婆胃不好,她就把婆婆要吃的所有药细心研成粉末,再喂给婆婆;婆婆爱干净,刘翠英便按老人要求,每星期为她清洗两次衣服和床单被罩,每个月拆洗一次被褥;婆婆每天“瘫”在炕上,心里委屈又不肯表露出来,不免常常发点脾气,刘翠英不但不与老人“置气”,还好言相劝,并到处借书给婆婆消磨时光。
杜铁财老人说:“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可翠英这一坚持,就是33年,一直到2014年我那口子撒手西去。要不是翠英,恐怕她也活不了这么久,这些年要数翠英功劳最大,我们杜家对不起翠英啊!”
刘翠英当即打断老人的话:“谁没个老呢,婆婆就是妈,咱孝顺自己的爹娘,那是天经地义,没啥对起对不起的!”
听着这话,杜铁财老人一脸的满足与幸福,眼里有晶莹在闪烁,嘴里喃喃着:“我也是,身体不争气,帮不上儿子和儿媳不说,还给他们添麻烦,翠英一个人支撑着这个家,真是苦了她!”没事儿,还有我呢!
“一个人支撑着这个家”这句话里藏着一个更令人心酸的故事。从结婚那天起,知冷知热的丈夫就和刘翠英承诺,一定要给她一个幸福的家,最要紧的,就是拼几年,把老房翻盖了。
按农村传统观念,生活好不好,关键要看房子好不好。因而,在刘翠英婚后头几年,一家人心气儿特别盛,都为了翻建旧屋而努力赚钱、攒钱。个性好强又有几分爱面子的杜振华,一年到头在外拼命打工,日常开销能省就省;公公也在街上修鞋帮衬家用;刘翠英离不开家,就一心当好“贤内助”,起早贪黑料理家事、照顾婆婆,就是怀孕期间,也从没像别人那样休养,还是该干啥干啥。
眼看离他们的目标越来越近,可是一场磨难不由分说地降下。由于长期劳累过度,丈夫杜振华落下了腰间盘突出和椎管狭窄的毛病,曾经一度动弹不得,后来虽然好些,但再也不能干重活儿。
“丈夫就是我们家的山,他这一病,我们一家一下全乱了!”
那时候,公公婆婆每天都以泪洗面,丈夫自责得把牙咬得咯吱咯吱响,两个孩子还很小……面对这样的情形,刘翠英心里也深感命运的捉弄,然而日子还得过,这一家老小从此都得指望她。于是她咬着牙对家里人说:“没事儿,还有我呢!”
也就是从那天起,刘翠英以柔弱之躯,担起了整个家的重担。田间地头,本是青壮男劳力的“地盘”,可是却偏偏多了刘翠英这么一个瘦弱单薄的身影。习惯翠英照顾的婆婆,接受不了杜家父子比较“粗犷”的侍候,大事小事还时时喊儿媳妇,因而刘翠英又得腾出手来“管”婆婆。为让婆婆及时吃上热腾腾的早饭,她每天天不亮就起来下厨,同时趁烧饭的空档儿给婆婆穿衣梳洗,家里安顿好,天也亮了,地里的农活儿又开始等着她……平日里,村里的妇女们得了空闲,总爱串个门或聚在村头“唠唠嗑儿”,可刘翠英几乎从来没享受过这样的悠闲时光。
“家里家外都是一把手!”这段时间,刘翠英尽的不只是妻子、媳妇和母亲的责任,还替丈夫撑起了风雨飘摇的家。
孩子们都比着孝顺
郑克云大姐告诉记者,刘翠英现在身体也不好,腰椎椎间盘突出,每天晚上,都疼得在床上辗转反侧,但是由丈夫不能干重活,农事基本还是刘翠英“全包”,她指着那玉米和秸秆说,这些都是翠英硬撑着收回来的。
“您觉得嫁过来这几十年,自己苦吗?”
面对这个问题,刘翠英还是习惯性地羞涩抿嘴笑:“我苦不苦,倒没啥,就是苦了我的两个孩子……”她说,两个孩子小的时候,她出去干活儿,公公要出摊儿,婆婆和丈夫病的病、弱的弱,家里还有一摊子事要忙,谁能时时刻刻看着孩子?不得已,只好用一条带子把孩子绑在窗棂上,只要不掉地就足矣,孩子哭闹都顾不上了……
而刘翠英的两个孩子,在逆境中成长,深知父母的不易,从小就特别懂事,从来不要好吃的、不要新衣服,也没有丝毫抱怨,比如小时候穿的衣服,都是亲戚、邻居孩子们穿剩下的。
而最令刘翠英高兴和欣慰的是,孩子们不仅早早就能帮父母分担家事,如今大女儿出嫁了,儿子在读高中,他们都比着孝顺。她特地向记者展示公爹的新衣新帽,还有各种吃食饮料,一一告诉记者都是哪屋的哪个孩子给爷爷买的。她告诉记者,孩子们每次出门回来除了给爷爷买吃的穿的,还常跟爷爷汇报汇报在外的情况……介绍这些时,记者看到笑的涟漪在刘翠英脸上一圈圈荡漾开来。
“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采访结束,看着远处连绵的群山,想着刘翠英的这句话,突然发现,群山美而不张扬,而刘翠英也正是这样,用发自内心的真情,用默默的辛劳付出,阐释着一个山村女性至善至美的品格!
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青龙县坚持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这一铸魂工程,紧抓“创城”之机,依托村村都有的“好人榜”、“四德歌讲堂”、“道德大讲堂”、“红白理事会”等文明阵地,开展“接力沈汝波、为民做好事”、“最美青龙人评选”、“移风易俗树文明乡风”等各种活动,弘扬孝亲、敬业、奉献等美德。如今,在满乡大地涌现出了数十年照顾多位独身老人的“雷锋老太”王桂芝、自学成才义务为乡邻修家电二十载的残疾小伙儿张东生、带着傻大伯子改嫁的周玉贤、几十年如一日慷慨捐资扶危济困的善行老人肖启生、将爱心远播各地的环卫工人爱心团队、誓让帮扶无死角的农民工爱心团……一桩桩孝德故事,一首首人性赞歌,一颗颗慈善之心,一幅幅公益画卷,无不诠释着新时代的道德内涵,化作青龙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面面鲜艳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