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网通总站 王子店村 hbwzdc.nync.com 欢迎您!
河北秦皇岛市青龙县是满族自治县、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也是革命老区。总面积3510平方公里,辖25个乡镇、1个街道办、396个行政村、2个省级园区,常住人口56.5万,其中满族人口占74%。
青龙县委书记霍春利深入隔河头镇土胡同村调研指导,实地考察食用菌项目,现场协调解决困难问题
霍春利同志2015年7月任职青龙县委书记以来,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首要政治任务,作为实现县域经济转型跨越的有力载体,作为打造生态强县的重要抓手,以对事业的忠诚、对群众的挚爱,全身心融入脱贫攻坚的火热实践,团结带领全县上下以“燕子垒窝”的恒劲、“蚂蚁啃骨”的韧劲、“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决心,冲破贫困的桎梏、撕掉贫困的标签,精准脱贫取得历史性突破,贫困人口减少6.7万人,以“零错退、零漏评、高群众满意度”退出贫困县序列。在他的带领下,青龙县成功摘掉了二十几年的贫困帽子。在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江西师范大学管理决策评价中心联合发布的《2018中国地方政府效率研究报告》中,青龙扶贫效率位列全国“百高贫困县”第八、华北第一。
牢记嘱托 忠于使命
彰显了“贫困不除愧对组织人民”的责任担当
任职青龙县伊始,他就深刻认识到贫困是制约青龙县发展的最大瓶颈,解决贫困问题,既是全县影响最大最深的民心工程,也是青龙县借势转型的最大契机。始终把脱贫记在心头,全面谋划,精准推进,具体体现为“三个准”:
青龙县委书记霍春利深入草碾乡新立村调研指导,实地考察手工业项目,现场协调解决困难问题
一是形势把得准。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作为刚刚上任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县委书记,他清醒地认识到,这既是一项重大政治责任,也是摘掉贫困帽子的重大政策契机,更加坚定了他解决青龙县贫困问题的决心,坚定地接过脱贫摘帽的历史“接力棒”,毫不犹豫地担起了这份沉甸甸的历史使命和职责任务,带领全县57万满乡人民向贫穷亮剑、向贫困宣战。
二是情况摸得准。他坚信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为掌握全县贫困真实状况,经常利用节假日时间到基层一线调研,走遍了全县所有行政村(含87个贫困村),全县总体贫困状况和各村贫困状况了然于胸,彻底摸清了致富产业不强、基础设施落后、教育支撑不足等致贫根源。他坚持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为选准选对脱贫路径,保障脱贫举措精准,经常性就单个产业、单个项目召开研讨会,讨论实施脱贫举措的可行性和精准性,白天调研走访、晚上研讨成为常态。
三是思路定得准。根据县情实际,科学确定脱贫攻坚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亲自研究制定《“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确定了“2016年夯实基础、2017年脱贫出列、2018-2020年巩固提升”总体思路,制定“1+10+142”攻坚进军图,即:“1”,制定全县脱贫攻坚总体实施方案;“10”,实施特色产业脱贫、易地搬迁脱贫、生态旅游脱贫、光伏脱贫、基础设施脱贫、教育脱贫、社保兜底脱贫、医疗脱贫、“互联网+”脱贫、就业创业脱贫等十大工程;“142”,对142个贫困村逐一制定精准脱贫方案,并牵头研究制定了产业和基础设施等方面一系列扶贫脱贫政策,构筑起精准扶贫强劲政策的“组合拳”,确保了脱贫攻坚战有方向、施策精准。为激发干群活力,他更是逢会必讲脱贫,与群众座谈必说脱贫,示范引导全县各级干部在工作摆布上把脱贫置于首位,一切都给脱贫让路,激发了全县群众在脱贫路上发展生产的热情。
聚焦关键 施策精准
彰显了“顶起自己该顶的那片天”的实干精神
他牢牢把握“扶贫是手段,致富是目的”的根本要求,立足真扶贫、扶真贫,既注重开“药方”,更注重拔“穷根”。为此,他重点抓住三项管根本、利长远的工作。
青龙县委书记霍春利深入贫困户家中走访,实地核查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是抓住产业扶贫这个根本。他深入思索山区县山场资源丰富的实际,反复与中国农大等高等院所和林业、农牧部门研究,作出了一篇独有的“山”文章。通过造林补贴、水利配套、龙头带动、科技支撑等多项鼓励引导措施,大力发展以板栗为主的林果业作为第一主导产业,推动板栗产业组织化、标准化、规模化程度不断提升。目前全县板栗总面积已超百万亩,品质和规模均位居全国第一,实现“人均三亩果、收入4000元”,7万余贫困人口从中受益成功脱贫。为提升了板栗栽植和管理水平,他提议并主导成立板栗产业发展中心,与河北农大、河北科师等高校建立合作关系,聘请高校教授作为产业发展总顾问,专职专责研究板栗产业发展。同时,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手工业、旅游业、光伏等扶贫产业,创建了2个省级、3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七彩青龙·自然城成为全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里程碑。通过产业扶贫,不仅实现贫困群众多渠道增收,更拓宽了他们的眼界视野、提升了自我发展意识。
二是抓住基础设施扶贫这个基础。他敏锐地认识到,对县域面积广且群众居住分散的青龙来说,没有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脱贫基础是不牢固的。两年多来,他不辞辛苦、四处奔波,多方寻求支持,协调争取项目,实施了具有普惠性的基础设施全覆盖工程,道路、水利、电力、通讯网络、危房改造、农村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工程量、投入量位居全省前列。新改扩建村道714公里,超过以往6年总和,打通了农村交通的“最后一公里”,一条条田间作业路在山地间蜿蜒盘桓,贫困村村内主街道都是水泥路、都装了路灯;新增灌溉面积23万亩,农业“靠天吃饭”成为历史;通上了宽带(光纤),农户在家就可以上网销售农产品;手机信号覆盖全县域,小山村里没有信号的情况再也没有了。
三是抓住扶贫先扶智这个关键。充分认识教育落后是导致青龙县贫困、制约青龙发展的根本原因,抢抓教育部帮扶青龙县的重要机遇,创新提出“基础教育抓提升、职业教育创品牌、成人教育抓培训”的思路,主导实施“以教兴县、以智脱贫”战略。全面落实教育资助政策,义务教育阶段无一名孩子因贫辍学。将职业教育纳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县职教中心软硬件设施达到历史最好水平,与北京商学院搭建了职业教育“直通车”,与天津长城汽车、中立集团等企业合作建成“实训基地”,很多在外打工一两年的学生又重返校园,两年多来职教入学率提高34%。亲自跑办中国农大等高等院校争取合作,加大对贫困群众的培训力度,培训农民1.5万人次,转移就业2万人,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他始终强调并坚信,再通过几年努力,以全县人口素质的全面提升,彻底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斩断致贫“穷根”。
夙兴夜寐 忘我投入
彰显了“一刻不能等一刻不能停”的务实作风
他常说,7万余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是他心中最大牵挂,贫困不除、愧对组织,群众不富、寝食难安,小康不达、誓不罢休,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能够有幸参与脱贫攻坚这项工程,并亲自领导青龙这场战役,是他的荣幸和自豪。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把实现人生价值与全县群众脱贫紧密联系在一起。
一是勤于钻研,与政策为友。在扶贫政策学习上下足了功夫, 案头始终摆放着扶贫政策文件,抓时间、抢时间,对危房改造、医疗保险报销、教育补助等具体政策一项一项研究,既对中央的方针政策吃透弄通,又对省市脱贫决策部署熟记于心,做到了信手拈来、学以致用,已经是脱贫攻坚方面的行家里手,贫困县国家专项评估组(四川农业大学)对他政策掌握的熟识度、政策运用的精准度给予了高度评价。
二是埋头苦干,和时间赛跑。他坚持干字当头,把实干作为脱贫攻坚的唯一路径,推行常态化一线办公,干在先、作表率。自脱贫攻坚以来,除开会、春节假期外基本吃住在县,周末和节假日全部在镇、村调研,与驻村工作组、贫困群众一道奋战在脱贫一线。父亲去世,因工作原因都未能及时回家奔丧,妻子生病,不能陪在身边照顾。为争取西促会等组织和省直部门支持的扶贫项目,经常性凌晨赴北京、石家庄跑办,多次顾不上吃饭,有时一等就是3个小时以上。任职2年多来,体重下降了30余斤。他说,挨饿受累并不怕,只要能让全县贫困群众彻底摆脱贫困,这是心中最大的慰藉。
三是一线工作,同问题较劲。他经常下沉至一线,走访驻村工作组和农村基层党组织,讲党课、教方法、解政策,带头入村入户,查问题、督整改、提要求、促落实,以“向我看齐”的责任担当冲在了脱贫攻坚的前沿。注重抓工作落实,成立贫困退出指挥部,亲自任总指挥,对每一项工作都亲自盯办,对每一个时间节点的任务完成情况都亲自督办,盯人盯事盯结果,保证了高质量如期实现脱贫摘帽目标。